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一位澳洲籍的德國後裔。


        他在給台灣讀者的前言中寫道:「老實說,我本來以為世上大概沒有人會讀這本書了。我前後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寫完,而我還一度認為,自己大概永遠寫不完了!」作者都已經這樣說了,能不讀一讀嗎?


       故事的內容靈感起源於作者父母親小時候告訴他有關二次大戰期間的小故事。一個名叫莉賽爾‧麥明葛的10歲小女孩,母親因故必須忍痛將她姐弟倆送到慕尼黑郊區的墨沁鎮上的寄養家庭。途中,她受到弟弟凍死的刺激,使她意外偷了第一本書起,在接下來的5個戰爭期間的年頭裡,莉賽爾陸續或偷或受贈了14本書。而她從不認識字,純粹以書當紀念的念頭起,慢慢在養父的教導下發覺了閱讀了樂趣,以及文字的力量。她讀書、認字,到開始寫作,心靈受到了文字的撫慰,影響了其他人。她,甚至因為文字,而在戰火中存活下來……


        簡單說,這是一段小女孩的童年記事,關於戰爭的。慈祥的養父,面惡心善的養母,青梅竹馬的鄰居,意外而來的需要躲藏在家裡地下室的猶太人,墨沁鎮的其他人物……交織出了這段悲喜交集的童年往事。而,眼看著這段過程,並將故事敘述出來的,則是死神。


        光看作者用有大能的死神串場,就可以感覺出他想拉大格局視野的企圖。他用第一人稱,實則完全旁觀者的立場來敘述,要怎麼巨細靡遺都不為過,以時而幽默,時而悲憫的筆觸,可以深入感情,卻又可以隨時抽離的態度,說穿了非常聰明且有創意。而最主要的用意,還是要思索人性的奧秘。


        不消說,戰爭是殘酷的。受文字矇蔽的人,儘隨著希特勒起舞,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包括殘害猶太人及同胞。但是文字真正的力量,關於善良的,卻永遠不會抹滅,仍會保護著人心,免受戰爭的扭曲。


        當然,偷書賊「偷書」這個行為終究不正確。作者只是藉著莉賽爾行為背後的動機,她5年來目睹的悲慘與險惡,不斷反覆強調戰爭的可怕而已。最終,莉賽爾感情豐富,慈祥養父的啟發,永遠是她良善精神的人生指標。


        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作者藉著死神的說故事,把最後的結局從一開頭起,就漸次在中段來回暗示,譬如說暗示莉賽爾的小男友魯迪的死亡。可是先說破了結局,卻絲毫沒有讓故事變得無趣,反而更引人入勝,甚至還帶出了更感人的結局高潮,這點,是非常高明的。


        不過看這本書,很讓我聯想起我看過的另一本書《柳橙的四分之五》。那本書的主人翁同樣是一個小女孩,背景同樣是二次大戰時期,同樣是在敘述關於一個小女孩發生的種種事件。但是《柳橙的四分之五》不管是在故事結構,意涵,內容紮實度、延伸度和感動度,甚至人性的描繪上,都是更為深沉且略勝一籌的,尤其還加上了美食這個重大元素。所以我想,馬格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當然,《偷書賊》輕易攻佔文學暢銷排行榜第一名絕不是偶然的。我一邊看,一邊笑,一邊卻又為主角們擔驚受怕,還為暴烈的結局而感動。有時候,單純閱讀的樂趣,不就是如此嗎?


        不見得看書都要得到什麼偉大的啟示,太了不起的書我也看不來。一個能感動人的故事,也就夠了。


 


PS:德國人真的這麼喜歡豬嗎?整本書不斷出現「母豬!」、「豬頭!」的稱呼,好好笑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傷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