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剛過廿歲的女孩聊天,她正聽著《千里之外》這首歌。


我有感而發:「周杰倫很有勇氣咧!居然敢跟費玉清合唱,他的歌聲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


女孩想都不想立即反駁:「誰說的?周杰倫唱得比較好!」


這不是睜著眼睛、喔不,是張著耳朵說瞎話嗎?


可是我其實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喜好──好不好聽、喜不喜歡這種判斷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會因著所處的潮流而維護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是跟一般觀點背道而馳的──自己中意的才是王道,旁人說什麼無疑都是批評,都是極其刺耳的。


想起小時候,我的長輩們也常說:「唉!還是以前的老歌好聽,詞曲優美,意境好。你聽聽,現在的流行歌,什麼跟什麼嘛!」更過分的,當你在聽英文歌的時候,他說:「聽的這什麼鬼仔歌?」多令人不舒服啊?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其特殊流行的通俗事物,什麼當紅有時根本是沒道理的,其中更包含著某些同儕認同,對自己年輕歲月的紀念價值。老一輩的人懷念以前的美好,恐怕某個程度也有這種認同和價值在內,甚至還加上點時不我予的感嘆,因此動不動用長輩的身分去教育晚輩:以前的才是好的。


對現在的一切老看不順眼,總覺得昨是今非,大概也是老化的跡象之一吧?為了避免無意間也把自己歸為「上一代」,陡然將自己變成無法接受新潮流的老頑固,我還是多讚美、少批評的好。


音樂換成了J女郎,那毫無歌唱技巧可言的唱腔,空泛如廢話、愛來愛去的歌詞,聽得我不禁莞爾。其實以前也有很多這種所謂的玉女,唱歌高音不上去、低音不下來,可是仍然紅透了半邊天。當時之所以不嫌棄,甚至喜愛,恐怕也就是那份「青春」的認同。喜歡就是喜歡,不需要真的是最專業的。


女孩見我不答腔,似乎少了鬥嘴的樂趣,突然問:「那你們以前當學生都聽什麼?」


一句話倒問倒了我。


如果我誠實的把以前聽的歌手說出來,肯定她全部要給我疑惑的表情,然後說:「沒聽過耶!」一下子更把我們之間的鴻溝加寬加深了。


我腸枯思竭,努力搜索出幾個她應該熟悉的名字,有了!周華健,張學友,黎明,張國榮……


都還沒數完,女孩一個嫌惡的表情,「哦!真的都是老人耶!」殘忍得可以。


「什麼老人?」我抗議:「周華健現在不是還有開演唱會?張學友也有出新唱片不是嗎?又不是多古早,你都不聽的嗎?」


女孩搖搖頭,「不聽。」直截了當,毫不留情面,一句:「那都是我爸媽在聽的。」又把我打進了遙遠的時光隧道裡,萬劫不復。


真的還假的?有這麼誇張?我實在覺得很惋惜,這些歌手以前所帶給我們的感動,我可惜他們無法經歷。但是我又何需為她嘆息?她自有她的感動。


我翻開她燒錄的CD收納冊:羅志祥、卓文萱、柯有綸、五月天、李玖哲、潘裕文、林俊傑、紀佳松(這是誰?)、陳熙(這又是誰?)……再翻下去我都要哭了,原來我竟然落伍成這樣!好多名字連聽都沒聽過啊!就算知道的,也沒有在欣賞,根本一點興趣都沒有。


時間,太殘忍了,可以把一個人接受新事物的熱情消磨殆盡。又或者說,年長一點,時間就要花在所謂有意義的事,譬如說賺錢。這些屬於風花雪月的嗜好,那種需要心靈寄託的情懷,也只好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


翻了半天,啊,終於,陳綺貞,以前有陣子常聽的,總算我們的年代似乎有點交接的地方,算是達成了共識,還可以安慰自己幸好還不算太老。


但是莫名的失落了。


回到家,翻翻自己的收藏,也有一百多片CD,可是如今,聽來聽去也是固定那幾張。很多歌曲久不聽,當時的感動已經消失,以歌曲來記憶畫面的作用也因歲月流轉而失靈。當初以為的永遠,其實都是幼稚的錯誤認知。


我要來找一首歌,以前天天聽的,那熱情笑嘆早已遺失、又懷疑或許尚存,今昔同迷惘。至於不認輸的接受新事物,我盡量了。


 


 


歌曲:《我是真的付出我的愛》周華健/唱,小蟲/詞、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傷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