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以後,他就會開始愛我。」


        在戲院外看到一片很特別的宣傳看板:一對年輕男女站在一間古老的鐘錶店前靦腆對望著,店招牌掛著大大的字體「老徐鐘錶」。看那看板,彷彿有某種情愫和歲月在其中隱隱流動。當下我決定,我要看這部片。


        故事是這樣的:徐青青(郭碧婷飾演),這個名字也像「輕輕」地不存在般的少女,因為要陪酒鬼父親等著早就離家不會回頭的母親,而守在火車站旁的老鐘錶店裡,隔絕與朋友、同學的聯絡,讓自己的青春,也彷彿沉睡了。


        直到某天,出現了一位自稱她國中同學的蔡子涵(張孝全飾演),用手錶進水為理由,請她修錶。接著,每天下午三點以後都來,並且每次都以三個摺成小球的百元鈔付賬。


       子涵給了青青微妙的刺激,帶她走出鐘錶店,也回到國中時期的記憶──原來子涵以前一直暗戀著她。直到有一天,子涵突然沒出現了,青青照著畢業紀念冊,打電話到他家去,竟然聽到子涵的媽媽親口說出他早已經去世的消息。


        怪的是,隔天三點後,子涵竟然又出現在青青面前。青青拉著他回家跟他父母對質,才發現,原來眼前的子涵,是另外一個住在療養院、名叫陳柏宇的國中同學……


        故事的本質是相當引人入勝的,編劇用很懸疑且跳躍的方式,慢慢的,輕輕的說這個故事。看到中間,我一度還以為帶點靈異的成分,因為全片的氛圍是那樣的懷舊,不過不是的,本片主要還是藉著討論人格分裂症(或多重人格),傳達一段純愛與記憶。


        說到純愛,這個片中很重要的主題,其實真的就是國中生那種初萌芽的愛,沒有太多激情,只能在吹口琴和口哨中單純地表達,隱晦得可以。我認為是處理得太輕了,表現出對青青的刺激感覺太過輕微,很難連結到她最後決定進行的事,包括突破心結坐火車,甚至帶著步上母親後塵的決絕。


        不過老實說,像青青這樣自我封閉的女孩子,聽到一個男生對她國中時「每天730翻牆進教室,第二節下課去福利社,中午午休跑去玩,結果下午兩點開始打瞌睡。下午430買雞蛋糕餵阿呆,530吹著口琴、看完火車回家」瞭若指掌,絕對是感動的,一種被記得,被在乎的感覺,連我看了,都感動起來。不過,畢竟是成年人,再怎麼說,還是會考量到實際狀況的問題,而有所顧忌。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已經做好心理建設,不能用看慣好萊塢影片的觀點來觀賞。果然,片子的節奏是徐緩的,連演員們說話都是慢吞吞的,很多細節必須用意會,去查覺出種種似有若無的緩緩情緒流動。如果沒有心去體會的觀眾,可能會被關在這情緒外進不去,真的要沉睡了呢!


        當然,吃慣大餐,偶爾換點清淡的小菜,也非常新鮮可喜。不過想到或許是礙於經費,或許是礙於機器設備,自新浪潮國片以來,始終只能是這樣停留在注重人文層面的「文戲」,還是有點難過的。韓國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我看這部片,最讓我驚喜的是攝影的巧思,你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出來,每個鏡頭都是經過巧思設計過的,好像在看一個平溪的風物攝影展,影片的每格分格,都是一幅幅充滿意境的攝影作品,火車、山洞、雨滴、小草、老舊建築……一景一物,不管景深深或淺,滿滿的是原鄉情懷,叫人驚艷。


        然而話說回來,畢竟觀眾不是來看攝影展的,故事的敘述仍然要說進觀者的心砍裡。也許前半部分,導演是為了營造淡淡的愛,以及刻意製造男主角身分上的迷惑,所以把故事處理得含糊不清。可是到後來真相大白了,還是一樣,有關男主角多重人格的分界依舊模糊,兩位國中同學的情誼從何而來?深至何等程度?劇中鋪陳的疑點沒有全解答明白,最後甚至還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收尾,同樣都令人惋惜。


        郭碧婷的青澀,那是在預料中,然而張孝全一人分飾兩角,也並沒有把兩個角色的分別掌握得很好。很有趣,片中的演員好像各演各的,每個人的表演方式都不同,資深的戲味十足,像在演電視劇或舞台劇,對照起新人,整個的不協調。


        不協調到最嚴重的,是男女主角的服裝──張孝全的T恤贊助商Logo太醒目了,像他這樣住在化外之地療養院的病人,怎麼會穿這麼時尚的衣服?好吧,或許可以說是家人送來給他的,那郭碧婷呢?那一套套服裝的穿搭風格實在太另類了,她總不會看時尚雜誌自己混搭吧?像這種很明顯和角色背景不符的錯誤,實在是不應該犯的。


        看這種片,莫名的會有點淡淡的愁緒。仔細回味起來,仍是餘韻無窮。雖遺憾意猶未盡,總也算獲得某些滿足。


 


私人評分:80(滿分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傷心小棧 的頭像
    傷心小棧

    傷心小棧

    傷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