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西詹姆士(布萊德彼特飾演)是美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強盜,1870年代,他的事蹟經過報章媒體和廉價小說的渲染,使他成為美國人心目中劫富濟貧及對抗威權的「俠盜」。密蘇里州政府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都無法將他緝拿歸案,他卻在188243日 ,被崇拜他的20歲跟班羅伯福特(凱西艾佛列克飾演)給槍殺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本片抽絲剝繭,娓娓道來這段歷史。


        大凡傳奇性的人物,不管是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的,其身後事,總不免為人繪聲繪影的傳述,極有可能,這些傳述已經跟事實相去甚遠了。尤其,用電影來講一個人,很難不帶感情或不帶褒貶的百分百客觀。這部電影,表面上是以客觀的角度,用後世非關係人的旁白串場方式,純粹帶出這段往事,但其實仍免不了「反英雄」的情結,說來說去,傑西詹姆士,和他的黨羽們,不過都是「普通人」罷了。


        所以,除了一開頭的火車搶案過程,劇情並沒有著重在傑西的強盜事蹟,轉而把顯微鏡聚焦在傑西的心理層面,以及他與黨羽的互動上,特別是經由羅伯的角度來觀察他──這正是全片最最精采的地方!


        很明顯的,身為一個法外之徒,傑西有極為沉重的潛逃壓力,他既自負又猜疑心重,行之於外的,就是他的極其注重外表、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陰晴不定的精神狀況。他的矛盾,一如他濫用暴力卻疼愛妻兒,凶狠嗜血卻不忘上教堂。隨著時間的移轉,心理壓力驅使他將情緒發洩在他的黨羽身上,一時對弟兄們和顏悅色,言笑晏晏,一時間又暴戾相待,甚至殺人不眨眼。這些微妙的情緒轉折,牽動著最後他招來的殺身之禍,構成整部電影壓迫人心的哀傷基調。


        羅伯自12歲起,就瘋狂迷戀著傑西,到19歲,終於得以加入傑西的強盜集團,親近心目中的偶像。然而經過一年的相處後,這份帶著男同志愛意的崇拜,終於因為傑西的變態而揉入了敬畏、失望、憤恨等諸般複雜情結。親手殺了自己最愛的人,或許是由愛生恨的極致表現,如《色戒》裡,易先生對王佳芝的終極佔有。表面上,羅伯是為了名利而下的手,但實際上,一次又一次藉由演戲重複刺殺傑西的過程,是另一種對愛人的懷念,永遠不願意割捨的鬼影子。


        羅伯說:「傑西詹姆士是你無法想像的人物。你會想接近他、跟隨他、模仿他……然而,你就是無法變成他。」道盡了他的心事。羅伯從一個帶著夢想的大男孩,變成一個心機深乎其他兄弟的權謀者,沒別的原因,就是他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和傑西重疊,合而為一了。


        但是,羅伯始終無法成為傑西。傑西死後,更成了受人景仰的英雄,備極哀榮。反觀羅伯,卻變成破壞美國個人英雄崇拜的卑鄙小人,必須承受罵名,兩人的鏡向可堪玩味,也是傑西身後,導演又花冗長篇幅交代羅伯下場的原因──人生際遇大不同,機關算盡,人,永遠算不過天。


        當然,重頭戲就是槍殺傑西那場戲。我是覺得,傑西在羅伯面前卸下槍套,轉身去擦畫像上的灰塵,很可能便是讓羅伯殺他的暗示──與其落入政府手裡,毀掉自身的傳奇,不如死在崇拜自己的人的手中。從畫框的玻璃倒影看見指著自己的槍(還是他親手送的),傑西心中應該了然。不過,這也許是我的臆測,就如全片開放性的情節,不帶感情與批判的描述(包括羅伯和傑西之間的同志愛),一切都是隱隱約約的,隨人體會,反而製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表面上,鏡頭無情無緒,流於寫實的沉悶,實則暗潮洶湧,餘韻無窮。


        其實以戲份來說,凱西艾佛列克(班艾佛列克的弟弟)超過布萊德彼特,才應該是正牌的男主角。事實上,他裝小演出這個20歲弱冠,表現叫人驚艷,將羅伯表裡不一的心理演到入骨入味,表演層次豐富,超乎想像。


        然而,威尼斯影帝還是頒給了小布,我是認為並不冤枉。縱使小布在本片中仍然演個帥哥,似乎並沒有脫出他演藝生涯的角色框框,但這是劇本設定使然,他對傑西內在的詮釋,終究撐起了整個故事的靈魂,其他演員演技雖精湛,不外是圍繞著他而生,情緒受他牽制。他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主導全場,這個影帝,拿得實至名歸。


        好長的一部片啊!足足有2小時40分,可算另一種值回票價。全片沒有刺激的槍戰與動作場面,一直以徐緩沉重的節奏進行著,輔以大提琴低沉的樂音,並不時以流動的浮雲和金黃麥草串場,營造出人生無奈,歲月無情之感。老實說,精神狀況不佳者,可能會看到打瞌睡。


        不過,細細品味,這是部相當考究,技術層面優良,編導演俱佳的模範電影。藝術與商業的分界,於此稍稍模糊了起來。我猜這部電影,未來可以當做電影科系的教學教材,很高興我沒有錯過這段傳奇。


 


私人評分:92(滿分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傷心小棧 的頭像
    傷心小棧

    傷心小棧

    傷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