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疲累至極的時候,我就會唱幾句自編的歌詞:「錢、錢、錢,老子有錢,有錢又怎麼樣……」激勵一下自己,這像這部電影裡說的,「錢也許買不到幸福,但是可以買到很多其他東西」。有錢眞好!衝著這個中譯片名,沾沾財氣也沒什麼不好。
然而依照本片中三位女主角的背景,布莉琪(黛安基頓飾演),一個臨老丈夫失業的中產階級;妮娜(皇后拉蒂法飾演),一位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潔姬(凱蒂荷姆斯飾演),和老公住在旅行車裡的飛特族,他們單單想要靠在銀行裡當份差,距離發大財的機會簡直微乎其微,除非動手搶劫每天近在眼前的鈔票──沒錯,他們確實利用職務上的方便,竊取了聯邦銀行每天將銷毀的舊鈔。但是美國的銀行監督系統並沒有停頓,他們的行為,漸漸被聯邦探員盯上,之所以沒有立即逮捕他們,只是等待確切證據而已……。
相信世界上的國家中,一定有銀行行員把要銷毀的鈔票拿出來用,絕對有!只是用的時候要很小心,因為流入市面上的金額一大,百面會被金融系統發現的,除非是整個體系一起作弊。所以本片用倒敘的方式,一開始就演布莉琪東窗事發逃跑的戲碼,那是必然的結果,再帶回布莉琪犯案的動機,乃至找妮娜和潔姬為共犯的行搶過程,到最後結局的轉折,說穿了並沒有太大的驚奇,甚至是漏洞百出。比較可喜的,唯有演員們的演技了。
黛安基頓的演出,絕對是全片的靈魂,也是導演用來傳遞整個劇本精神的指標人性物。老公失業了,安身處面臨拍賣,孩子又不親,女人只好當自強。從她開始求職到策劃搶案,得了手卻食髓知味的不肯罷休,惡向膽邊生,在在都透露出一個女人的堅毅和貪婪,算是相當有人性。而她能以咄咄逼人的辯才和歪理一再說服老公和眾人繼續幹下去,不外只是戳穿大家的猶豫。根本每個人心裡都有邪惡的因子潛伏,由她帶領出來而已。
相較之下,預告片裡把黛安基頓的鑽戒丟到馬桶裡沖掉的皇后拉蒂法,原本我期待會是個比較強勢、戲感衝擊十足的重量人物,不料反而是全片中最可憐的一個角色,整個弱掉,辜負了她的外型。導演藉著她,闡述出所有人寧願犧牲自己來成全她的美好人性和女性情誼,不是不可能,只是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普遍人性下,偉大得太不真實了。
反而阿湯嫂凱蒂的演出完全擺脫了《開戰時刻》裡那個災難花瓶形象,把個肢體如用肛門嚼口香糖般的少根筋角色發揮的俏皮討喜,也詮釋出年輕人包袱少,反而容易放手一搏的一步登天心態。不過在黛安基頓的強勢下,她的角色同樣被壓縮到一個程度,祇能算是個稱職的配角而已。
黛安基頓的眉梢眼角盡是戲,也是我認為全片裡最冷面笑匠的一位──說起來她也沒刻意搞笑,但是我看到她偷瞄監視電視牆的奸詐表情,偷換鎖時的賊頭賊腦,真正不爆笑也難。話說回來,這其實有點演過頭了,如果我是聯邦銀行裡的保全系統,光監看到她那副表情和鬼祟的動作,不抓她抓誰啊?
所以,三個女人如此輕易的偷天換日過程,說穿了眞的不太可能成功。首先,聯邦銀行的廢鈔銷毀過程,難道只有鎖頭這一關?監視系統眞的會有那麼幾個大死角嗎?其實那系統一定有事後還原的功能,就算當時沒拍到潔姬偷錢,事後調出來換個角度觀看就抓到了,聯邦銀行的安全主管應該沒有拒絕上級要求看帶子的權力吧?
再者,他們三個老是躲在銀行廁所裡開會,一點都不放低音量,監看人員沒發現就算了,三年的時間,怎麼可能都不被其他人聽見?而他們慣常到小酒吧裡談行搶計劃,同樣聲若洪鐘,甚至是吵架辯論(為什麼不在家闢室密談?),黑人老闆耳力應該還好,又怎麼可能不聽見呢?當然,酒吧這邊有個延伸到結局的伏筆,如果要追究起來,仍然可說是交代不清的。
觀賞本片,很使我想起另一部由王祖賢、鄭裕玲和林憶蓮主演的《蝸牛上班族》,同樣是在描述三位女性處理一大筆不義之財的喜劇片,他們三個得到錢後搬到一起住,互相監視及牽制,那種想花錢又不敢過分招搖的心態,以及後來疑心生暗鬼的草木皆兵,三個女人,三種個性,在描寫上非常討喜。反觀本片,行搶過程太過順利,驚險部分稍嫌平淡牽強,致富後各人的心態也浮於表面訴說,除了黛安基頓,其他人無疑不夠鮮明,就是缺少那麼點細膩。
尤其剪接上,眾人被偵訊的自白不斷在影片中穿插,雖然交代了部分心境細節,卻也使情緒連貫(緊湊度)不斷受到干擾,況且自白的內容也並不是那麼非交代不可的重點,並沒有收到提升影片深度的效果,徒然切割,很值得商榷。
如果要追究起這部電影的中心主旨,「反正廢鈔也是要攪爛,不如借出來花花,不算搶劫」,這種似是而非的想法根本是錯誤的。但是人的慾望無窮,被逼急了,或是他人一慫恿,簡直什麼都可以說服自己。
Money,more、more、more money,誰不想要?即使觀念有誤,不過電影嘛!本來就是在實現人們的種種夢想,那我們隨著主角們做做發財夢,了解一下橫財不易發、有那個牙齒才咬得動那塊肉的道理,就算稍稍有點不夠過癮之感,也還是笑鬧過、有收獲的。
私人評分:81分(滿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