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盒子裡一張照片,七封橫跨60年異國思念的情書,一朝落入初歸恆春小鎮的憤怒青年郵差手中,青年在經歷過鎮上組成雜牌軍樂團的各種文化差異,南曲北調,小鎮人物喜怒哀樂的紛紛擾擾之後,恍然發現所愛,恰恰仍是中日異國戀,似冥冥中信息相通,終於得以將阻隔60年的思念傳達到那戀人手中。


    看完這部電影,耳邊縈繞著搖滾樂、國語流行歌曲,甚至舒伯特《野玫瑰》的旋律,心情如打翻五味架,非喜交集。然而,開心遠多於失望,畢竟很久沒有看到可以令人這麼回味再三又情緒複雜的純國片了。如果每部國片都是這麼引人入勝,那麼我們自家人又怎會不捧場呢?


    這部《海角七號》最令我欣喜的地方,就是一種融合台灣現狀的氛圍,極其寫實的描摹,在在使人心有戚戚焉。從片子由日語唸白一轉回現在,失意將返鄉的樂團主唱阿嘉(范逸臣飾演)摔吉他的地方,哎呀!我也在那邊停過摩托車!由此起,恆春的風光,一個個市井小民,活脫脫就是我們周邊的人物,熟悉得叫人莞爾。


    導演以一種不帶批判、留待觀眾自行體會定奪的態度在說這個故事。以阿嘉為例,他到底在台北怎麼個失意法,導演沒提;他回到恆春當郵差後故我依舊,並沒有認真送信;面對日本公關友子(田中千繪飾演)的催逼建議,一貫的不友善態度;跟鎮上的大人小孩,甚至他的繼父,時有衝突,直到片尾他都沒有改變了個性,實在非常的生活化,簡直所有人執迷不改的寫照一般。現代人最大的通病,也莫過於此。


    就好像鎮代表洪國榮(馬如風飾演)說:「不要分什麼你們、我們,」實際上最蠻橫的就是他;也只有他會在人家模特兒拍照時,大剌剌的硬是從鏡頭前穿越而過,這種唯我獨尊的自我中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太多太多了。


    從小人物群像,延伸到各人的辛酸和感情觀,馬拉桑(馬念先飾演)和飯店櫃檯美玲之間似有若無的情愫,勞馬(民雄飾演)對妻子魯凱公主的思念,水蛙(應蔚民飾演)對老闆娘的肖想……,都是表面描述,紅塵中的眾生相,背後藏匿的情緒,卻予人極大的想像空間。


    不過話說回來,導演這種呈現法可說非常鋌而走險,要不是配合了大量的「笑」果和引人共鳴的原鄉情懷,以及音樂這個重大元素的牽引,使得全片在小人物群像表述後仍能集大成,否則就真的雜亂得徹底了。


    有個角色,便在這般情況下失控了,那就是林曉培演的明珠:她的外型,實在不像是飯店的清潔工,她為什麼會說日文,還是天才小少女大大的單親媽媽?背後的故事不提便罷,但是「海角七號」這個關鍵地址最後發落到她身上尋出答案,可就不能這麼呼攏過去。她到底對她阿嬤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以致不能幫忙送信呢?事涉主軸劇情,如此帶過,很明顯就讓書信物歸原主的蕩氣迴腸度削弱了不少。


    兩條主軸,一是日文情書,一是恆春組樂團,交叉發展,並沒有太互相干擾,反而極悲傷和極爆笑的情緒轉換連接得相當成功,真正做到了忽悲忽喜的融合效果。可惜的是,不懂日語的觀眾在日籍教師念情書時只好專注於看字幕,但是搭配的畫面卻又不容錯過,以致難以兩全,這無疑又減弱情書內容的動人力道。


    我坦白說,阿嘉和友子的愛情完全沒有感動到我,這也是全片最大的敗筆。兩條主軸雖各有結局,但是情書裡綿遠恆長的傷痛與深情,所能給予阿嘉和友子的體悟為何?尤其兩代女主角都叫「友子」,這之間的連結又該是多麼巧合?三言兩語而過,再無篇幅多所著墨,終於付之闕如,相當相當可惜。


    但是提這些,好像有點愛之深責之切的吹毛求疵。其實我對笑料的部分是非常滿意,儘管很多橋段刻意得牽強,例如大大在電梯中唱著超齡的歌,鎮代表等三個主從竟然腳底跟著打拍子。但有何不可?搞笑就是這樣,越不可能,越是好笑!


    我一想到大大彈鋼琴忽快忽慢,害個老人家一口氣提不上來,最後又被她猛來的鋼琴巨響嚇到差點心臟病發就笑得不得了。至於茂伯的部分,我就不多說了,這位老開心果,倚老賣老,老人家孩子性,偏偏又有自稱國寶的自信與經驗累積的實力,既有人性又十足草根性,不紅也難!


    剛出爐的新聞,本片票房破億了,委實可喜可賀。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特別好,這票房可能會令很多片子扼腕。然而,魏導在電影裡塞了這麼多東西:歷史傷痛、在地文化、人文關懷、音樂與愛情……,最終灌注的,是他對電影的熱情,這,我們都深深感受到了,而且十分、十分、十分感動。


 


私人評分:86(滿分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傷心小棧 的頭像
    傷心小棧

    傷心小棧

    傷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