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拜讀「達文西密碼」原著小說的時候,真是對我智力的一大考驗,因為一則我並沒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再則我求學時唸西洋文化史真是唸得一蹋糊塗,永遠沒搞懂過諸如天主教跟基督教到底有什麼不同、十字軍東征到底如何發生和共出征幾次……之類簡單的問題,所以在當達文西密碼要上映的時候,我不禁想我是不是該再把小說重看一次,才不會看電影時看不懂呢?但是想到小說那麼厚一本,懶病一發作,還是作罷了吧!
可是當我看完整部片的時候,我在心裡歡呼了一聲:「Yeah!」這就是我熟悉的好萊塢風格的電影敘事方式,它並不困難,一本那麼厚的書,書裡提到的有關藝術史、宗教史和基督教正式、秘密組織……等讓我頭疼的部份,以及複雜冗長的解碼過程,在電影中輕輕帶過,轉換成容易理解的劇情及對白,很簡單地傳遞了原著的精髓。我好高興,編劇彷彿就是為類似我這種觀眾著想而改寫的,甚至還有點導讀的作用(譬如解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畫作的那一段) ,幫助觀眾更了解小說,真是貼心啊!
憑良心說,一部字數那麼多的小說,要把它濃縮在二個半小時的時間內,本來就必須做去蕪存菁的修剪工作,絕無可能把原著中的每個細節都完整呈現。如果編劇做了太大幅度的修改,加入了許多個人的意見,就會被罵不忠於原著。而如果編劇太忠於原著,努力把原作者的想法平鋪直敘地放在電影裡,又會被罵太呆板、不及原著精采,總說就是不管怎樣都會挨罵啦!我想編導可能事先都做好挨罵的準備了吧?Whatever!反正電影賣座就好,基本上這本來就是部要賣錢的電影不是嗎?
有人看了這部電影以後說:「好悶!」我只能說,如果你有真正投入到電影情節裡的話,怎麼會覺得悶?撇開小說的包袱,單純就欣賞一部電影的角度來說,本片該有的豐富劇情都有了―古老的秘密、謀殺、無數的謎題、解碼、驚悚、鬥智、追逐、顛覆歷史的翻案……等等,加上電影技術層面也算上乘,砸了大錢拍的,有心好好欣賞,絕對值回票價的。
當初看到本片捷運車廂廣告上一字排開的演員像,覺得好像跟小說裡的人物印象有點差距,尤其是演提賓的魔戒甘道夫,總覺得他太老了。可是進了戲院,我發現演員們的表現都還算有融入角色,並沒有突兀之感(尤其老甘道夫),也就是平均水準都持平,就都演得ok啦!
以湯姆漢克來說,自從我觀賞他在「阿甘正傳」中的演出之後,看到他的臉我就覺得他呆呆的,即便他是演「搶救雷恩大兵」裡有勇有謀的軍官,甚至是「非法正義」裡的冷血殺手,他就是那副大鼻子呆臉,可是仍然都演得很傳神。回到本片,身兼歷史學家和符號學權威教授的羅柏蘭登應該是怎麼個樣子呢?小說裡好像也沒有特別形容,我覺得湯姆漢克演得差不多吧?雖然不及他以前的作品,但也算勝任了。
再說到製片找來了奧黛莉杜朵和尚雷諾,無非是依著書中的法國背景選角。事實上前者也演的很有說服力,一口刻意的法國腔英語很絕,我想小說裡的蘇菲納佛也就是這個樣了。如果說他們演得不好,那說說看應該叫誰來演就一定會演得很成功?難說吧!
不過雖然前面說了很多小說改編上的好話,但本片還是不脫好萊塢電影慣常「嗜血」的本質。最明顯的一段就是西拉戴苦修帶和鞭苔自己的那段戲,其實只要演他拿起苦修帶,作勢要套上大腿,以及他舉起鞭子,往身上揮,然後鏡頭跳到他臉部痛苦表情特寫和發出痛苦的呻吟,意思就足夠了,不需要偏偏血肉糢糊地演一大段他虐待自己的過程,這真的只是在虐待觀眾,卻也滿足觀眾的嗜血而已,多演這一段,相信對票房並沒有太大幫助。
電影中一再提及,人往往只會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選擇自己要看到的部分,而對已經擺在面前的事實視若無睹。或許我寫的這篇觀感也掉入了這個缺陷中,但是又何妨?請容我再說一點關於本片中我最喜歡的部分,那就是最後的結尾,湯姆漢克在羅浮宮前的閉眼沉思,那種徹悟、終於解開歷史真相的感覺,襯著愈發激揚的交響樂聲,確實給了全片最完美結局的感動。
私人評分:90分(滿分100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