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魔鬼進行交易,得到生命中最渴望的東西,最終真能保有願望,全身而退嗎?第一,人的慾望無窮,契約期屆,恐因匆匆而心生悔意;第二,與虎謀皮,所有的算計絕算不過魔鬼。如哥德的《浮士德》般最後有天使來解救乃少數的幸運案例,古今中外有太多以此為題材的作品皆以悲劇收場,少有例外。
這本書的書名叫《天使遊戲》,可是我怎麼看,都不能不認為作者卡洛斯‧薩豐就是在敘述一個和魔鬼交換靈魂的悲劇性故事──好吧,也許主人翁馬汀遇到的柯老闆確實是個介於天使與魔鬼之間、不受天地管束的「人物」;也不是他有什麼願望想實現才有求於柯老闆的,而是柯老闆受他絕世文采的吸引而鎖定他,設下了這個天羅地網來逼他就範。──那柯老闆究竟該算是魔鬼還是天使呢?儘管他處處以天使為圖騰,豪宅、墓園、信箋……,連蜘蛛上的白斑都能顯示張開翅膀的天使,但我始終覺得他像個令人心生畏懼的魔鬼多些。
「唯一的上帝真正的面貌劃分為兩半:一半是溫柔慈悲的,另一半則是殘忍邪惡的……」薩豐如是說。那麼或許柯老闆是天使,也是魔鬼,能帶來救贖,也帶來恐怖,直如有上帝的大能。書中反覆辨證了,真正能驅使人心的,不是理論與教條,而是神話與傳說,我當這是個神話。
如果我還能對這本書有什麼不痛快的地方,也就是關於柯老闆的部分了。以我的解讀,柯老闆橫亙古今,尋尋覓覓代筆的英才,就是想創造出一部能喚醒人類靈魂的作品,書中文字的力量足以駕馭人類以供他驅使,等於另闢一新宗教。如此大的企圖,卻終結於馬汀的陽奉陰違中,其實根本也逃不出他的估算,那麼這個天使遊戲的始末,不就只變成了他玩弄某個人類的精密佈局嗎?薩豐似乎也有個創造史詩的雄心,卻終於只能用開放性的結局來做交代。
噢!我真對馬汀那本「用自己而寫,無須考慮他人」、「為了燃燒這個世界而寫,也為了和這個世界同歸於盡而寫」的驚世傑作最後沒有出版而耿耿於懷呢!
說到底,本書延續了《風之影》中作家與愛書人對書本、文字的癡狂與執迷,甚至雖然情節上沒有絕對的重疊,但是確實可以稱之為《風之影》的前傳,繼續闡述著每本書都有作者和閱讀者的靈魂。整本書裡,有太多關於小說家的文字,彷彿便是薩豐自身的心境、他的感慨所寄,特別是馬汀不要命似的打稿和對自己作品的重視。全書開宗明義的一段話,一個作家在領到第一份稿費那一刻就迷失了自己,靈魂被貼上了價碼,除了破題點出故事,說不定也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呢?
然而,《風之影》已經夠令人讚嘆了,這部《天使遊戲》的故事完整性儘管因題材的緣故而略遜一籌,但是書中人物之間糾葛的愛恨情仇,恩怨難分,那種人與人之間想愛不能愛、想恨不能恨的無奈,以及人生在世,到底追求什麼的徬徨,薩豐藉著驚悚奇幻,以蒼涼筆觸將他堪透的世情躍然紙上,讀得人何止心有所感,這可又比《風之影》更上層樓了。
有的小說寫風景,彷彿是純粹堆砌文字的騙稿費,把本書搞得磚頭似的,其實讀者都是跳過、跳過,直接找下段重點,這本書絕對不會。薩豐很神奇的把二次大戰前的巴塞隆納寫成了故事的重要元素,恰恰如呼應了他所說的「詛咒之城」。這個城市的詭譎氣候、一街一景,氣味氛圍……,全隨著情節的起伏而息息相關到令人不忍遺漏。源源不絕的優美詞藻極富文學性,更滿滿是作者的原鄉情懷。恍然覺得,這根本是部巴塞隆納的導覽書,且潤飾以滄桑歷史。光想像在那「尖塔之屋」塔頂書房的窗戶向外俯瞰,從風雲、海灣、教堂尖頂……,哇!以前沒感覺,現在好想去西班牙喔!當然,中文翻譯者范湲的高深功力功不可沒,這大概是我看過少數翻譯小說裡,翻譯得最完美的一部了!
如同《風之影》中妙語如珠的費爾明,本書中也有個十七歲的少女伊莎貝拉,在全書的灰暗色調與壓迫氛圍中,無疑是個有如清新空氣般的重要調節劑。尤其在馬汀莫名執著的苦戀情形下,伊莎貝拉的存在以及她的堅強聰慧,更是別有一番動人的情愫。碼頭的訣別、恍若隔世的絕筆信,連結到《風之影》的起頭關鍵,又是給予讀者闔上書頁時的不捨,與再次的心緒激動。
唉!我一直在想,馬汀是因為有執念,所以不得不進入柯老闆的遊戲局中。換作是我呢?老實說,我願意接受柯老闆的祝福與報復,哪怕就是與魔鬼交換靈魂,如果我有那份讓他看得起的才氣的話。光是forever young這一點就夠迷人了,雖然當生命失去意義的時候,死亡也許才是最甜蜜的補償。然而現時的我仍然沒能看開,我期盼著能使人重生的柯老闆出現,要付出何種代價,再商量。
這本小說真是處處寫出了我的心底最深沉的吶喊,我真不知該如何表達喜愛與感激才好。一拿到書,瘋狂地閱讀著,簡直是廢寢忘食,讀完一遍,再讀一遍。說穿了,人生也不過是場遊戲,在書頁的智慧箴言中,我搖頭嘆息,心生希望與絕望的幻想。如今這本書也加上了我的靈魂,沒入心海的遺忘書之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