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追風箏的孩子」這篇讀書心得報告裡,曾經順帶提到一部希斯萊傑的電影「關鍵時刻」。在這部電影裡,希斯萊傑飾演一個英國皇家軍校的高材生,他原本享有無上榮耀及崇拜她的嬌美未婚妻。但是在他即將被派往蘇丹境外作戰的前夕,他思考起如果自己就這樣出戰,甚至戰死,意義何在?於是他毅然申請離開了軍校。他的這個舉動,讓未婚妻和同窗們非常不諒解,每個人送他一根代表「懦夫」的白羽毛,與他劃清界線……。
這是電影的情節,或許在以往的專制年代裡曾發生過,是某些人的經歷。然而在21世紀的現在,類似的情節,竟然也真實上演著―格友你最特別就親眼目睹過這麼一個進行式中的案例,以下是她敘述的這個故事:
「有關你在某一段寫到”關鍵時刻”主角為了出戰與戰死的意義而離開軍校。-我也知道一個這樣的人。
我在加拿大租過的房子,以前住了一個美國大兵,他為了籌措大學學費而從軍,上大學是他的人生目標,可是他卻因此將被派往伊拉克參加戰爭。參戰,是他年少無知的十七歲沒預期到的結果。他以為他從軍幾年後,可以換來不一樣的人生,沒想到,他卻要被派上戰場殺人或是被殺死。他認為美國沒有出兵伊拉克的正當性,於是拒絕。他想過自殺,最後開始逃亡……。他現在大概只有二十一、二歲吧!目前加拿大移民局正在審他們的案子,如果他被遣返了。他的結局就是接受軍法審判!他在一封公開信寫說:「感謝天,讓我從軍,否則我現在可能躺在沙發上吃薯片,卻不曾想過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戰爭真的很無情。逃離戰爭的人真的是懦夫嗎?這個年輕小孩想過自殺,也不想上戰場。我不認識他,可是我總覺得,他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面對他人生一個重大的挑戰。他可以上戰場、逃兵、或是自殺。他選擇逃離的結果是面對人生未來所有的不確定性……,這種等待奇蹟的煎熬跟想自殺的煎熬也很痛苦。我有時候覺得,他只是選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方式來接受另一種殘酷審判。你說得對,所有的戰爭,都只是掌權者利益薰心的決定……社會真的有真理跟公義嗎?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有一個支持這個大兵的人說。這些孩子(會從軍的都是家裡經濟不好的人),年紀還不夠大到可以自己決定從軍與否(與要監護人同意),卻大到可以上戰場殺人了。這句話很撼動我的心,也很諷刺現實!」
看完你最特別述說的這個故事,有無盡的感嘆與無奈的感受。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是教我們要對國家盡忠,甚至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男兒立志在沙場,不得拒絕國家的徵召,然而如果不是為自己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意義也相同嗎?
故事中的這個男孩,他用了國家栽培他的資源,簽下了如果戰爭就要赴沙場的同意書,縱然說承諾了就該信守諾言,但是個人的生命、志向和人生意義,就這麼的如螻蟻般微不足道嗎?更讓我不敢相信的是這個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號稱全世界最自由民主的國家。
我無意再對這場戰爭多所批評,或許留給歷史公斷;以上說的,也只是滄海一粟的小故事,但我們聽到了,嗟嘆一番之餘,或許可以想想,我們一向深信不移,堅持的信念,在這個道德淪喪,一切似是而非的渾沌年代,又有幾分真正的價值呢?
謝謝你最特別的分享。
留言列表